English

来自鄱阳湖的报告

1998-07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我有话说

近两年,不时有“鄱阳湖鱼类资源正急剧减少”“鄱阳湖渔业资源已近枯竭”的传闻,但事实究竟如何呢?请看——

鄱阳湖也快无鱼了吗

应该承认,淡水渔业生态环境趋于恶化、渔业资源趋于衰退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水质污染,导致鱼类品种减少、种群结构退化;泥沙沉积、河床上抬以及人为围垦,导致鱼类产卵场被破坏;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,导致鱼类回游渠道堵塞……尤其是无节制的酷渔滥捕,使得鄱阳湖渔业资源一度濒临枯竭。

1978年,一种被称为“迷魂阵”的有害渔具从外地引进鄱阳湖,短短几年,这种“天罗地网”遍及湖面;加上定置网捕鱼,电捕鱼,毒鱼,炸鱼——竭泽而渔的气氛笼罩了全湖,鄱阳湖出现了渔业危机:小鱼多、大鱼少;白豚、中华鲟、胭脂鱼不见踪影;凤尾鱼、银鱼、青虾“溃不成军”……1986年,由江西省鄱阳湖管理局和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共同完成的《鄱阳湖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渔政管理及技术措施的研究》发出警告:“鄱阳湖现有的捕捞量,已经超过鄱阳湖水产资源的再生能力。”

12年过去了,事情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。80年代形不成产量的银鱼,进入90年代一直稳定地保持着年产15万公斤的产量。凤尾鱼仅湖口县每年产量就在5万公斤以上。青虾产量逐年回升,仅余干县瑞洪镇每天即有3000公斤左右被运走。前些年难得一见的胭脂鱼如今时有发现。1997年11月,由农业部组织的长江白豚江豚同步观察监测行动在鄱阳湖水域发现白豚6头次、江豚2400头次,引起世人瞩目。

江西省渔政管理局局长徐凤松对记者说: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鄱阳湖渔业资源总体而言确呈衰退趋势。但从近11年来的情况看,这种衰退趋势有所遏制,并出现了逐年回升的势头。”

关键在保护

或许是出于对鄱阳湖的“母亲湖情结”,江西省近几任领导对其“生存状态”极为重视。

1986年12月,时任江西省长吴官正签发他到任后的第一个命令就是《关于制止酷渔滥捕、保护增殖鄱阳湖渔业资源的命令》。

正如徐凤松所说:江西渔业执法就是从1987年开始走上正轨的。

1996年7月,《关于对鄱阳湖地区有害渔具渔法进行专项治理的紧急通知》下发。

1997年6月、10月、11月,江西省政府连发三个文件要求沿湖地区加强对鄱阳湖的管理。1997年12月和1998年2月,现任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就湖区管理问题三次作出批示,指出:“鄱阳湖的保护和开发要始终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考虑。”省长舒圣佑强调,要“使鄱阳湖渔政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,共同努力把鄱阳湖管好。”

自1987年以来,江西省每年春季对鄱阳湖约60万亩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实施3个月的休渔和冬季对约2万亩鱼类越冬良港实施6个月的封港。

此外,沿湖地方和有关部门还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。通过对《渔业法》及《江西省实施〈渔业法〉的办法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,使湖区干部、群众爱湖守法的意识得到增强。1997年,渔民误捕保护鱼种胭脂鱼16条,都主动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将鱼放生。保护和捕捞并重,业已形成共识。

展望未来:任重道远

加强管理与保护,是鄱阳湖渔业资源自1987年以来不至于枯竭的原因所在。然而,群众致富门路狭窄,“靠水吃水”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,因此,要进一步保护渔业资源、有效遏制渔业资源衰退尚需时日。

事实上,对鱼类构成威胁的因素在湖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。

有害渔具禁而不止。定置网、电捕鱼在不少水域都可发现,管理稍一放松便会蔓延发展。前不久,记者随江西渔政110号船进湖,就在南昌县蒋巷镇白岸涂家自然村水域与几艘电捕鱼船遭遇;在余干县康山乡、波阳县莲湖乡水域发现小规模的定置网。

围湖堵河、霸河霸港现象时有发生。尽管加大了打击力度,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一现象仍无法杜绝。江西省渔政局直属检查大队副大队长张移对记者说:“问题在水上,根子在岸上。”

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指出,“至关重要的是要为渔民广开生产门路,提高渔民的生活水平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资源的压力,才能做到增殖资源,永续利用,长治久安。”

按照这一思路,江西省将在“九五”期间创造条件,在鄱阳湖重点渔区安排若干经济开发项目,引导和帮助湖区群众拓宽致富门路,逐步缓解对渔业资源的压力,实现保护、增殖和合理开发渔业资源的有机结合。

愿鄱阳湖这颗明珠更加璀璨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